丹文化

  丹砂,为提炼水银(汞)的矿产品。上古时,在以今郁山为中心的涪陵所产的丹砂,就被人类开发和利用了。任乃强说:“郁山就是早在石器时代,渡过长江来此的濮人之国。”并称之为“郁山濮族”,说他们“前进得比其他濮类为早”〔12〕。商代的甲骨文,有些就是用朱砂书写的。


  涪陵产丹的历史,见于周初,《逸周书》载,“成周之会……卜人以丹砂”。王应麟注:“卜即濮也。”涪陵的卜(濮)人,把它作为地方特产,向周王朝进贡。《图经》更明确地说,“丹砂出自符陵山谷中”。符陵,即涪陵。


  《后汉书·郡国志》在全国千余县中,记产丹砂的县,只有涪陵和谈指(今贵州贞丰县西北)。至今,彭水有朱砂洞、朱砂窝等地名,有采丹砂炼水银的银洞子等遗迹。


  后来,人们顺着武陵山脉向东,在黔江(东汉时因盛产丹砂,从涪陵划出去,另立丹兴县)、酉阳、直到辰州(今沅陵)及铜仁(今万山特区);向南在沿河、务川等地,都发现丹砂矿藏,于是大量开采,使之成为产业。


  涪陵所产的丹砂,是用木从郁江入乌江再转长江外运的,所以郁江古名丹涪水。晋人常璩在《华阳国志·巴志·涪陵郡》开头说:“涪陵郡……从枳(今涪陵)南入,折丹涪水”, 任乃强注:“丹涪水,今彭水县之郁江也”〔13〕。


  注:〔1〕《全唐文》卷550。〔2〕《苏轼诗集》(中华书局1987年版)第二册437页。〔3〕唐张鷟《朝野僉载》。〔4〕南宋朱辅《溪蛮丛笑》。〔5〕清人龚柴《苗民考》。〔6〕清人严如熤《苗疆风俗考》。〔7〕清人顾彩《容阳杂咏十四首·之八》。〔8〕顾炎武《天下郡国利病书》卷70。〔9〕李绍明主编《川东酉水土家》284页。〔10〕《南齐书·豫章文献王传》。〔11〕《新唐书》卷60·食货志》。〔12〕任乃强《四川上古史新探》四川人民出版社286页。〔13〕任乃强《华阳国志校补图注》上海古籍出版社42页。


  杜甫居夔州(今奉节)时,在其叙事诗《覆舟二首》中,记述了他在所见的三峡覆舟事,中有“丹砂同陨石”句〔1〕。可见,直到唐代,黔州等地的丹砂仍从此路外运。


    从丹砂里面提炼出来的水银,是尸体防腐剂,为古代帝王所必需。死于公元前643年的齐桓公和生活在公元前400年前后的蜀王蚕丛氏的墓〔2〕都灌了水银,秦始皇陵也灌了大量的水银。《史记·秦本纪》载,秦始皇墓“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……上具天文,下具地理。”据互联网上报道,墓中那些水银至今还在流动。长沙马王堆出土的女尸,两千多年不腐,棺材中浸泡液中就含有水银。但齐国、蜀国和西安均不产水银,他们所用,当为涪陵所产。


  东汉时,把在棺材内壁用朱砂漆成红色的“朱棺”与“玉衣”,赐给死后的功臣〔3〕。到了近代,在唐黔中产丹地区,民间富豪死后也葬朱棺。


  丹砂,作为红色矿物染料,其色鲜艳而持久。战国时,楚人尚赤,蜀人也尚赤。但楚、蜀两地都不产丹砂和盐(自贡盐开发于秦汉),这是楚蜀争夺黔中的原因之一。


  丹砂也为驩兜、盘瓠等尚红的少数民族所珍视,多用来染制衣服,所以,产丹地区的苗人,大多为红苗。


  丹砂还是古代道家炼丹的首选原料。葛洪《抱扑子·仙药》说:“仙药之上者丹砂,次则黄金,次则白银……”在道家的眼中,它比黄金、白银还要珍贵。成汉政权的丞相、天师道首领范长生,原是涪陵丹兴人,他的道术,显然与丹砂有关。李渊建立唐朝后,自称为道教的始祖老子李耳的后裔,追号他为“太上玄元皇帝”,唐玄宗时,各地又建造玄元皇帝庙,因此,道教在唐代处于鼎盛时期,一批自称能访仙炼丹的方士,大行其道,又推动了丹砂的开采。丹砂本为中药之一,为安神、定惊药。道家所炼的丹,初食少许,有兴奋作用,所以,皇帝们就以为真的可以长生不死。结果,因砷、汞慢性中毒而早逝。唐宪宗李纯,就是服了柳泌在天台山为他所炼的神丹而致死的〔4〕,只活了四十三岁。尽管,事后柳泌被杀,朝中大臣只认为他行的是“左道”,仍然相信有真的“神丹”在。


  唐代,丹砂与水银,为黔中各产地的贡品。


  《史记·货殖列传》载:“巴寡妇清,其先得丹穴,擅其利数世,家亦不赀。清,寡妇也,能守其业,用财自卫,不见侵犯,秦皇帝以为贞妇而客之,为筑女怀清台……”这位巴寡妇,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女实业家。


  怀清台在哪里?巴寡妇是何处人?


  唐代萧德言等在编《括地志》时,似不知产丹之涪陵东晋以前在彭水之历史,一见《后汉书》载涪陵产丹,即将怀清台记为涪州永安县(今长寿县)之贞女山。张守节《史记正义》及《辞源》等工具书,均采其说。清代嘉庆《四川通志》引用上述诸说后断言“皆无所考”⑤,留下历史悬案。原重庆博物馆董其祥,曾亲往考察,说是宋墓,根本不是怀清台。


  巴寡妇的身世,《史记》没有记载。1942年,郭沫若在他的历史剧《高渐离》中,两次借剧中人之口,说巴寡妇是涪陵人。郭沫若还认为,怀为夫姓。〔6〕


  《吕氏春秋·贵卒》载,楚悼王(前401~前381)听从吴起的建议:“令贵人往实广虚之地。”楚人占领郁山等地后,就不断派其贵族来充实、管理,清氏的丈夫是从楚国迁入的“贵人”的后代。彭水的新田乡的偏口檐,有姓青的人家,他们没有家谱,对其祖先茫然不知,或为清氏的后代?


  注:〔1〕《全唐诗》卷230。〔2〕邓少琴《巴蜀史迹探索》154页:李贤等注《后汉书·张奂传》“奢非晋文”时,所引《邺中记》云“永嘉末,发齐桓公墓,得水银池”。《南史·卷43·始兴简王传》载:“萧鉴为益州刺史时,于州园得古冢……以朱砂为阜,水银为池”。“萧鉴所发为蚕丛氏墓“。〔3〕《后汉书·耿弇列传》,耿秉卒……“赐以朱棺、玉衣”。 〔4〕《旧唐书·穆宗本纪》。〔5〕〔《四川通志》卷50·古迹(1984年巴蜀书社版,1926页)。〔6〕《郭沫若文集·文学卷》第七集123页。


  彭水桑柘与乔梓乡之间,有“巴巴台岩口”,《彭水县志》(光绪版)说这里“扼酉阳来路”。新中国建立前,在这条古道上有刻于清代道光四年(1824)年的“指路碑”上,刻有“上至巴寡台岩口”字样。


  清氏的丈夫死后,她继承其业,“用财自卫”,就是说,她养有一支庞大的军队,足以保护丹砂的开采和运输。与这个岩口相近,有叫“花秋园”的地名,或为“怀清园”的讹变?而且,新田、乔梓、龙溪等乡都有叫做“库楼湾”或“库楼山”的地名,新田乡干河村还有库楼遗址。而黔江的武陵山,唐代天宝元年(742)以前,叫库楼山(讹为骷髅山)……库楼,按《后汉书·杨由传》的注释,为存放武器的设施。值得注意的是,这些“库楼”,都在古代的要道边。彭水还有用于传递军情的烟囱(直到上世纪70年代才拆毁),烽火塘(台)、烟礅堡等地名,都与“用财自卫”有关。

  秦始皇因有怨母仇女情绪,但他却敬佩巴寡妇,她不但为夫守节,而且有守业、创业的精神,再加上她对秦始皇陵所用水银的贡献,所以,为她筑台纪念。

  只是,年湮代远,岩口附近,人烟稀少,荆棘丛生,难以找寻巴寡台旧址了。

  经济决定政治。汉代,在今渝东南和湘、鄂西及贵州这一地区,虽有云阳等地产盐,但不产丹砂;虽有黔江、酉阳及溪州、辰州也产丹砂,但不产盐。既产盐又产丹,而又水运方便的,只有彭水。因而彭水为历代帝王所重视,早在汉武帝时,建涪陵县于今郁山,东汉为巴东属国,三国为涪陵郡,隋代为黔州、黔安郡,唐代为黔中道。

返回顶部 返回底部